大考國文閱讀趨勢分析第二十四周
諸子流派湊熱鬧
【閒話家常】
前一周我們提及儒家,而之前也曾談論法家的韓非,對於先秦諸子的認識與了解,除了單獨流派的理解之外,藉由比較與PK,也是一種方法。關於諸子的盱衡綜論在《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西漢劉安《淮南子‧要略篇》、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敘〉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本週我們要來看〈論六家要旨〉和〈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敘〉兩文中共同提及的諸子流派,他們有何相同或相異的看法呢?請注意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西漢人;班固,東漢作家,時代背景與風氣是否會影響時人或學者對於諸子各家的看法呢?以下僅比較司馬談與班固對於「儒、道、墨、法」四家學說之看法。
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儒者博而寡要(學問廣博而無法抓住要點),勞而少功(勞累而缺少成效),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太講究節儉,很難遵循),是以其事不可遍循(完全盡用);然其彊(通「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科律嚴苛而少惠澤);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滿足萬物的需求)。其為術也,因(順著)陰陽之大順,采(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建立風格辦理諸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要旨簡易,容易掌握),事少而功多。
流派 |
精神與方法 |
缺點 |
結果 |
正面效用 |
儒家 |
博/勞 |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
其事難盡從 |
能夠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 |
墨家 |
儉(儉約) |
儉而難遵 |
其事不可遍循 |
能夠彊本節用 |
法家 |
嚴(嚴苛) |
嚴而少恩 |
|
能夠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
道家 |
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
|
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思辨】請問你從司馬談的文字中是否看得出來他對四個流派的高低品評呢?他最為稱許的是道家,這與西漢初期以來著重休養生息並崇尚黃老之說有關
二、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掌管教育的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繼承)堯、舜,憲章(仿效)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加重他們言論的分量),於道最為高(在諸子之中地位最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歪斜之人)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掌管歷史的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國君)南面之術(稱王的方法)也。合於堯之克攘(能讓),易(易經)之嗛嗛(同「謙謙」),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掌管司法之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刻薄之人)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看守宗廟的官)。茅屋采(柞木)椽(音ㄘㄨㄢˊ,棟柱),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善待老者),是以兼愛;選士大射(天子有選士和大射的制度),是以尚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尊敬鬼神,以右為貴);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思辨】班固將各個流派與古代官職相配(有學者對此說懷疑),並說明它們的效能與優點,然後再指出後繼者或使用者因為未能善用其長處,而讓它有褊狹之處。班固的論述方法較為公允客觀,未偏頗於任一家。
【大考觀摩團】
1、下引各文句,據文意判斷其學派歸屬,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是:
甲、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乙、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 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丙、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奚仲、王爾:兩位古代巧匠〕
(A)道家/儒家/法家 (B)儒家/墨家/法家
(C)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道家
98年大學指考 答案:A
2、閱讀下列先秦諸子對於「聖人」的描述,推斷甲、乙、丙、丁依序應為哪一家所提?
甲、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乙、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丙、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丁、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A)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B)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99年大學指考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