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北市的國小老師們談寫作與閱讀的教學
竟然三小時都沒有休息,一直講.一直講(我果然長舌.......)
一個高中端的老師
以一種理解的,同理的心情
來談閱讀與寫作的見聞,省思與方案
和小學老師們擦出共鳴的樂音

小學是最沒有壓力的時光了
的確是可以漫遊於宇宙蒼穹任一角落的時刻
你可以在運動場上奔馳軀幹四肢,⋯⋯
你可以在自然景物中疾馳的感官敏銳度
也可以在書海中泅泳,
或在樂譜的音符裡上下音階
而在課堂學科的知識裡
它們也逐漸地積累堆疊

於是,我和老師們談到
教<知識>和教<能力>的區別

或許在過去的時光與記憶中
我們的大腦似乎被知識填塞地滿滿的
於是我們看到教育改革的聲浪裡
大聲疾呼揚棄純知識的灌輸
一時之間
知識教學成了洪水猛獸
其實, 任何的創造力,聯想力...
它應該是植基於富含養分的知識土壤裡
然後才能萌芽成長,枝繁葉茂,進而開花結果
所以, 我以為能力的教學是就由知識來達成
也就是說:
透過<知識>為材料來達到教導<能力>
而在語文領域上(中文或英文...)
核心能力是<聽說讀寫>
聽與讀(聆聽與閱讀)屬於<理解能力>
你能夠聽得懂他人的表述及意念
你能夠閱讀書籍時明瞭意旨及內涵

說與寫(說話與寫作)屬於<表達能力>
能夠透過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或是透過文字流暢呈現自己的觀點

聽說讀寫看起來老生常談卻不是容易的事

而這些能力是可以透過既有教科書上的知識
加以訓練來達成
例如:我看過數學很會解題的小朋友,
是否可以讓他向大家說明自己如何解題的過程?
當他能夠清楚告知他人之際,
那代表自己是真正的理解了,
是具有<理解的能力>而非僅是<解題的技能>
(能力與技能並不相同)
同時也訓練了他的口語表達能力

然後,我又跟小學老師們
提到一個自身的小實驗
每次帶新一輪的小高一時
第一節課時
我都會要學生們發表此時此刻腦海中可以記得
的唐詩三首

結果經過統計過後的前三名大部分是: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紅豆生年國, 春來發幾枝...
..............................

偶爾會出現七言的詩....
像是: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已經讓我痛哭流涕了

我很好奇地問學生...
你們剛剛經過國中基測的洗禮
國中課本的詩詞都沒有記得嗎?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國中教過<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
但是能夠完整地記得的不多

偶爾聽到剛進高中的小高一生說會背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琵琶行><長恨歌>....
我已經幾乎要跪在地上膜拜了
而且這些會背長詩的學生
清一色說:他們都是在小學時背誦這些詩詞的

這個現象非常有趣
其實, 依據認知心理學而言
人類的學習認知能力
小學時記憶力最好
進入中學十四五歲時,
其實記憶力已經下降了
十四五歲左右人類已經開始用理解分析的方式進行學習
所以, 圖像式,表格式的統整
具有序列性的組織思維是有利於學習的
換句話說
中學所背誦的長篇詩詞
除非你反覆練習, 時時叮嚀
用科學性的方式記憶
要不然它很難長存於記憶中

反倒是小學所記憶的詩詞會是長久記憶
一輩子想忘都忘不掉
所以我跟在場小學老師們建議
如果您推動詩詞背誦遇到阻礙時
可以把這樣的理論告訴家長

以一個高中端的老師而言
書寫能力的貧弱與乏善
無法援引例證以強化自己的論點
都是這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因為INPUT的不足
所以OUTPUT自然也不可觀

或許會有人以為小學生不理解那些詩詞內容
記憶背誦有意義嗎?
小孩對於詩詞的背誦是有趣於它的韻律性而能琅琅上口
等到年紀大了一點
理解能力增加了
這些在大腦中的詩詞會像<幽魂>般
被你召喚而心有戚戚焉
而且我發現寫作時會引經據典的學生
多是有意識地背誦一些詩詞句子的

因此
失戀時會有<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感嘆
錯過時你會知道什麼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而面對人生的瞬變
你會有<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的悵然

拉拉雜雜
絮絮叨叨
純然想分享的是
記誦之學不是洪水猛獸
它是基底之學但不是全部教學
如何利用知識來教導能力是新世代老師們的課題
也想藉此鼓勵支持一下那些推動詩詞背誦的小學老師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nie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