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是從小就立志要當老師的

但是,想想如果當年的教師甄選沒考上的話

現在的我,不知道會在何處呢?

轉眼間

誤人子弟已經十多年了

發覺自己已深深喜愛上這個工作

雖然在外面很少人會覺得我像個老師

領一份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的薪水

讓我常常思索

自己到底值不值得這一份薪水的價值?

自己到底有沒有盡責並尊重這份職業呢?

國文這門學科存在的價值及意義,除了是考試的重要科目,

讓學生不得不讀之外,

它還能憑藉什麼特質引發孩子學習呢?

(我想這也是許多學科老師共同的想法)

其實,我最不想證明它存在的價值之處

就是<考試>

文學是人生/是生命/是生活

我一直很喜歡

龍應台在<在迷空中仰望星斗>中對文史哲三個學門

所給予的不同定義, 其中她這樣定義文學

文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

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幹的凹凸的質地。

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的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

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幹,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

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

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

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

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

事實上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然而在生活裡,

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

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文學不是無病呻吟, 不是餖飣堆砌,它是理解的,思辨的,邏輯的能力綜合展現

所以國文絕不是背誦解釋,記憶國學常識,學習文字書寫,文法與修辭.....而已

那些是屬於基礎知識的建立,知識貯存在腦海中之後

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咀嚼/消化/轉譯/融通...,進而成為帶得走的能力,

這帶得走的能力中,最顯而易見的是表達能力

表達又可分為口語表達及書寫表達

君不見有人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講出來的話卻令人聽不懂,詞不達意

也有人口若懸河, 初聽之際 ,每被其舌燦蓮花的簧舌功力所折服

但時間一久, 內容物竟是<真空>, 頗讓人失望,此時補充內在養料便極其重要

而書寫能力的貧弱, 似乎是現代人常見的通病

書寫其實是流動思想的具體化,透過書寫可以看見他思想的邏輯性及脈絡性

我覺得國文教學最重要的便是教導  閱讀思辨/探索問題/自詢與提問/表達能力

君不見電影/廣告/設計/ .....加上近來成為風潮的文創事業

都是語文能力的延伸與啟發

我喜歡這樣定義國文教學的內涵

以<文字>為基底地磚,浸濡在<文學>的廣域裡

享受<文化>的洗禮及辯證,逐步涵養出豐富的底蘊

以上是一介小小老師的我, 每每聽到別人質疑國文教學時(國文都在背?國文都教一些食古不化的知識?國文教的都用不到.......)

內心發出最大OS抗辯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nie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