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國文閱讀趨勢分析第二十五周

                                                             穿越時空見孔子

   【閒話家常】

    經歷過台灣教育體制洗禮的人對於儒家孔子及論語一定不會陌生儒家思想更是被譽為兩千多年來社會文化的主要價值但是這些書籍上的文字是否能進入現實體系裡呢又,它跟我們日常生活又有何關聯呢儒家重視道德甚於知識的思維的確是深深地在這個社會留下影響。我們常強調「人品」應重於「知識與學歷」就是一例,而這在《論語》中又處處可見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上面的文句都認為人們當先修持好個人的行為之後,再進行知識學問的追求。

      此外,華人社會重視群體甚於個人,講禮義,談忠孝,重信諾,樂謙讓,有憐憫、惻隱之心等等……,這些特質也都可以在儒家經典中尋找到共鳴文句。例如《論語》一書中: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交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這些文字是經過日積月累漸次內化在人們的心中而後再成為形之於外的行為表現。凡此種種無形的思想所構成的文化體制與模式便可以稱為「儒家傳統禮教」(以仁義禮為核心所建構的教化系統)

      提到儒家,孔子便是最重要的指標,他個人一生周折的歷程,正是體驗儒家精神的寫照。而《論語》也應該是多數人認識孔子的起步,不過由於它是語錄體的形式,只透過簡短的句子或對話呈現,並不容易真正明白孔子或儒家的全盤思想及軸心。因此,若能先對儒家或孔子的背景知識有所認知,讀起《論語》會比較簡單。例如:《論語》中有幾次出現隱士之人他們是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路途中所遇到的如果我們明白了孔子周遊的十多年中其實是鬱鬱寡歡不得志的便能理解這些隱士和孔門諸人談話的用意了像有名的長沮與桀溺所說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便是對孔子堅持淑世(改善社會)的入世思想不以為然的表現。再者,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周遊列國為的希望能找到國家實踐他的淑世政治理想,可是多年後依然沒有找到知音者,於是便感慨大道已經無法施行了。以上這些都是發生在周遊列國的時期,因此如果有一些先備知識,讀起論語會輕鬆得多且較易有共鳴。以下我稍事整理一下孔子的生平,其中關於年紀的斷限上和其他書籍說法或者稍有出入,像孔子周遊列國開始時應該算是54歲或55歲呢?由於這並非理解時的主要重點,因此在這不予爭論。

 

出生至十五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父親為叔梁紇,母親為顏徵在。父母年紀差距大,被稱為「野合之子」。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十五---三十歲

 

學習有成,三十歲打破當時的階級門戶之見,開始授徒講學,讓平民老百姓也能像貴族一樣接受教育。

三十---五十歲

沉潛教學,傳道授業解惑。辦學名聲遠播,也成為魯國知名的博學之人,不少人包含王公貴族,從政者都來請益。

 

五十一--五十四歲

於魯國被重用仕宦,政治生涯的高峰

孔子五十一歲開始有機會在魯國從政,職位一路攀升,此時孔子仕途開展,受魯定公、季氏大夫重用,三年內從中都宰一路升到大司寇,參與重要的國際會議「夾谷之會」,並墮三都,將魯國一些權臣貴族的勢力剷除,後因為遭遇反彈而下臺。

五十五---六十八歲

周遊列國時期

孔子五十五歲時,魯國大治,齊人贈女樂八十人至魯,魯國君竟連續三日不朝,孔子沮喪之餘便離開魯國,前往衛國(第一站),開始他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旅。他走過的地方有衛、曹、宋、陳、蔡…等,這些國家大概不出今日中國山東、河南兩省的範圍。當時由於大國間疲於爭霸兼併,小國則苟且偷安,在利益為主的考量下,孔子期待明君推行仁政的理想,終究落空。

六十八---七十三歲

返魯整理古籍並教育子弟

後來,孔子自衛國返回魯國曲阜故居後,把精力集中到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刪,訂,贊周易,作春秋。這階段他的學生也很多,並培養出了子夏、子遊、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

  孔子這一生中周遊列國的十多年,是段特別的經歷,我們知道他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一直想用自己的理想說服君王, 他不停奔走來來去去,走投無路,四處碰壁,陳蔡絕糧

  的窘迫……如此的經驗帶給孔子怎麼樣的影響呢孔子的周遊列國,並非消極地躲避,

  而是到處積極尋覓能 夠以仁以禮以義來治國的國度。

  【思辨撞撞撞】

  沒有一個學說思想或理論見解是絕對的「真」與「對」的,它有正面之處,自然有反面之處,

  我們在看待儒家時,也應當 抱持這樣客觀的態度,儒家教育某些層面維持這個社會的基礎穩定,

   但是它是否有值 得討論的地方呢?大家不妨好好思索一下。請想想以下問題:

1.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以現代角度來看,他是在找工作,堅持找一個理想的工作,但是最終他失敗了,請問你允許自己找工作最長的時間是多久?若找工作不順遂時,我們應該咒怨外界還是檢討改變自己的策略呢?因此,如果孔子找了十四年的工作都無法成功,除了歸因於當時乃是亂世的背景之外,孔子及其弟子們是不是可以好好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方針呢?而所謂的「堅持與固執」的分別在哪裡?擇善固執是完全正確的價值觀嗎?

2.  請你從所學的《論語》文句之中,好好來檢視一下,那些觀念或想法,會是導致孔子周遊列國失敗的遠因及近因呢?你想對《論語》中的那些文句批駁呢?

【大考試題觀摩】

   子曰:「吾與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也,不愚。」下列有關《論語》 

   這一章的詮釋,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文中「發」字,意指顏回發憤向學,樂以忘憂

      (B)「省其私」,乃指顏回時時反省自己有無過失偏私之處

      (C)孔子曾說:「剛毅木訥,近仁」,可知孔子欣賞顏回「不違如愚」的表現

      (D)由「也,不愚」看出,孔子認為顏回不像表面上的唯唯諾諾,而是既能知,且能行。

                                                     95大學學測    答案: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nie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